镶黄旗畜牧业产业化推动转型之路
镶黄旗在城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把增加牧民收入作为新牧区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
镶黄旗跳出单一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现多条腿走路,多渠道增收,通过实施"三化"(肉羊产业基地化、肉牛产业区域化、奶牛产业园区化),让牧民真正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畜牧业产业化推动全旗牧区经济走上转型之路。如今,基地化、区域化、园区化"三化"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处处闪耀着沉甸甸的金子,畜牧业产业化逐渐成为新牧区建设的新亮点。
要增加牧民收入,就要努力改变当前"雨养畜牧业"的发展格局,关键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优化畜种结构,通过基地化带动产业化快速发展,广辟牧民增收渠道,延伸牧民增收的产业链条,去年全旗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32元,增长13.8%,创历史最好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基地化建设,集约化发展,科学化养殖。今年镶黄旗把种公羊的培育、管理、使用列入牧区工作的重要日程来抓,全旗肉毛兼用细毛羊养殖区的种公羊达到一级标准。为实现这一目标,镶黄旗政府副旗长敖特根巴特尔表示:"今年新建种公羊集中管理点3处(户)以上,每个点集中管理种公羊300-500只,新增20处绵羊人工授精站点,年内引进纯种德美采精种公羊100只,新建3处德美羊选育基地,并选留1500只后备公羔"。
向基地化拓展发展空间是镶黄旗发展畜牧业的主要特色之一。为减轻草场压力,还草原一片绿色,镶黄旗向管理要效益,进一步提升饲养管理水平,采取政策扶持,政府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牧民走规科学养殖,优化畜种搞育肥,引导牧民走短期育肥,争取多出栏、早出栏、快出栏。全旗畜牧业发展方式有了根本转变,牧民们念出了一本算帐养畜的"致富经",去年的育肥基地延长了牧民增收的产业链条,是牧民增收的又一翼,近年来音图嘎查推行联户经营的实践经验表明,"分户繁育,集中育肥"模式符合镶黄旗的实际,是切实可行的,为肉羊产业基地化提供了成功范例。音图嘎查是一个纯牧业嘎查,采取由单一的草场承包方式发展到草场、牲畜、劳动力和设备四要素联户,嘎查育肥基地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一批批羔羊出栏,换回来一沓沓钞票。
今年新建的10处集中育肥基地加上原有8个育肥基地,已在镶黄旗形成畜牧业优势主导产业,18个基地可实现育肥羔羊3万只以上,不仅可带来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影响深远的社会效益,而且还带来可观的经营效益,为保护生态环境,走低碳经济之路构筑了一道天然屏障。
文贡乌拉苏木查干淖尔嘎查萨查浩特自然条件好,水草丰美,发展肉牛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嘎查牧民又有多年的养牛经验。今年镶黄旗集中构筑的两处肉牛产业区域:一处是以萨查浩特为中心,辐射带动文贡乌拉苏木乃至全旗的西门塔尔牛核心区;另一处是在浑善达克沙区不毛之地构建以西门塔尔牛为重点的黄牛改良和肉牛引进、繁育、育肥区。两大区域建成后,有力拉动肉牛向产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畜牧部门全力配合抓好品种鉴定、建档立卡工作,力争三代以上西门塔尔母牛达到80%以上的标准。为此,今年完成牛冷配任务13500头,短期育肥出栏肉牛500头以上,引进3000头肉毛兼用型西门塔尔基础母牛。
镶黄旗素有"天然皇家牧场"之称,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丰富的人文素养。从2004年开始建园集中饲养至今,已建园区5个,旗政府主要采取为奶户无偿使用园区设施,奶户购买奶牛每头可享受贷款补贴1万元等优惠措施扶持奶牛产业健康发展,今年一季度饲养奶牛达2738头,奶户570户。在首批80多头奶牛进行集中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今年奶牛养殖园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借助自治区百万头奶牛高产创建工程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的扶持,拉动奶牛业稳中求快,快中求好,把发展奶牛业作为奶户增收的有效举措,园区建设既要符合高标准又要科学化,产生高效益还要集约化,与此同时,千方百计解决好奶农的奶源销售问题,抓好源头,畅通销路,规范奶站管理,让更多的奶牛住进"托牛所",走科学育肥、规模养殖的低碳经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