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源变为“后花园” ——镶黄旗林业生态建设硕果满枝
“敕勒川,阴天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首北朝民歌描述的是以锡林郭勒草原为代表的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诗中的意境如马头琴演奏出的悠扬、深情的旋律,让无数人心驰神往,魂牵梦绕。
镶黄旗——这个清朝“皇室牧场”,人口只有3.1万、境内浑善达克沙地面积达210万亩的纯牧业旗也曾经如诗中描述的一样美丽。然而,就是这个历史上曾林木茂盛、水草丰美的“皇家牧场”,前些年却一度以沙尘源的形象定格在国人心中。因为从这里刮起的沙尘,曾经刮进北京、天津、飘扬到很远……
面对退化的草原,为留住永恒的绿色,为“擦”净蓝天与白云,镶黄旗务林人展开了一场生态建设的大会战。近日,走进浑善达克沙地之中,公路两旁,目之所及,榆树、红柳、黄柳、沙蒿等乔木,灌木一簇簇、一丛丛,把沙地覆盖的严严实实,各种沙生植物打成的网格状的沙障将流动、半流动的沙丘捆绑得服服帖帖。
在文贡乌拉苏木苏木浑善达克沙地见到正带领工人作业的该旗林场场长郑文胜和苗圃主任邢丽萍,这两位父辈就在林业战线奋战的“子弟兵”林官,对林业情有独尊,向我们讲述了镶黄旗人民战天地、斗风沙,人进沙退的壮观历程。当时,一提到要在沙漠里种草栽树,许多人不以为然地笑了,不要说大规模治理,就是在沙丘上种活一棵树也是奇迹。在沙漠里运输苗条太难,汽车进不去,只能靠人背,栽一棵黄柳树苗,就要挖一米深的沙子,生活上更是历经艰辛万苦,住帐篷,喝凉水,几个月不回家……”。就是这样该旗林业局组织技术力量,走遍了所有的风口、沙地和沟壑,确定了四种既节约人力,又保证效果的模式,即“立体综合流域治理模式”、“封、飞、造、管沙地综合治理模式”、“工程、生物、农艺相结合模式”、“抗旱造林,植物再生沙障固沙造林模式”。这些积极的探索带来了巨大的成功,经国家抽查,镶黄旗沙漠治理工程质量在5个省区75个县当中,名列第一位,旗政府荣获全区造林绿化先进集体。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经过10年的“飞、封、造、管”综合治理成果使全旗草原沙化退化现象得到初步遏制,已形成一条面积42万余亩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绿化带,一道绿色屏障已紧紧锁定浑善达克沙前沿阵地,共完成林业建设治理面积75.59万亩,为计划任务73.8万亩的103%,全旗100余万亩流沙、沙化、退化草地植被覆盖由治理前的10%、20%、30%分别提高到45%、55%、70%。林地治理区产草量由治理前平均每亩不足10公斤提高到70公斤,流域治理区产草量由治理前平均每亩不足2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现沙地治理区的红柳、黄柳每年春季除供当地采割苗条以外,还出售给邻近旗县,逐步向林业产业化迈进。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一些野生动物如沙狐、黄羊、狍子、天鹅、大雁等也成群结队地回到了这片水草丰美的大草原。阿日宝力格嘎查在2000年以前草场退化沙化严重,几乎成为寸草不生的地方,牧民李雨家90%的草场变成沙地,实施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后,如今没膝的草丛和茁壮的灌木把昔日黄沙地装扮得郁郁葱葱,他每年都能从这儿打草增加收入1万余元。每到夏、秋季这里花红草绿,水碧天蓝,簇簇黄柳、红柳、杨柴随风摇曳,吸引了众多旗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巴音查干淖尔嘎查牧民斯琴是位有远见卓识的牧民,在自家搭建了蒙古包开办了“牧人之家”旅游点,去年一年纯收入1.5万多元,使这三口人之家过上了殷实日子,今年他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镶黄旗林业局局长都日斯哈拉图介绍,实施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林业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强化了法制、政策、科技等防治措施,构建了以国家为主导的多元化防治模式,初步实现了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助推了让京津风沙源变成“后花园”进程。
如今的镶黄旗,天更蓝了,草绿了,牧民笑了……,我们由衷地祝愿她的未来更加璀璨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