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联盟
当前位置:党建动态 -- 情系家乡 爱洒草原——记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芒来教授的故乡之情

情系家乡 爱洒草原
——记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芒来教授的故乡之情

  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中国马业协会秘书长、农学和兽医学双博士、博士生导师芒来教授的求索之路与丰硕业绩,不仅在区内家喻户晓而且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名声显赫。就是这样一位知名专家学者,时刻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建设,并献计出力,把自己的爱洒向草原,情系家乡父老。
  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是芒来教授的故乡,在这儿,有他敬重的父老乡亲,有他依恋的山水牛羊,在这里他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在离开故乡29年的茫茫求学创业之路,他的心一直没有离开家乡,以一颗感恩之心和草原儿子博大的胸怀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情与爱。
  建起国内首家蒙古族马文化博物馆
  镶黄旗具有悠久的马文化历史,早在清朝时期就有“阿都钦旗”之称,曾被誉为“皇家牧场”,为军队繁殖和选送战马。为了展示这一浓厚的历史文化,芒来教授提议,在家乡创意设计并建设一座集民族民俗文物收集与展览一体的综合性蒙古族马文化博物馆,得到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有关部门的科学论证,投资300余万元,于2008年建成了建筑面积900平方米的蒙古族马文化博物馆,当年投入使用。
  蒙古族马文化博物馆呈圆柱体型,外墙全部为玻璃钢构造,上面镶嵌有牧马人生产、生活的图形,描述牧马人在一年四季与马有关的所有生产活动;馆顶呈斜面马蹄形,中间是一个半球状造型,上面雕有欧亚地图,即十三世纪蒙古大汗国地图。博物馆共分两层。第一层由灯箱、简介两大部分组成,传说马身有319种毛色、3000多种动作姿态,为了充分展示其独特的一面,用形态各异、颜色不一的灯箱予以演示相马术、马的毛色、年龄及其命名规律等。简介还包括马文化历史演变和有关马的介绍,用蒙、汉、英、日四种文字记录。另外设一处工艺品展示柜,摆放着牧马人游牧时用的马房子。第二层是文物展示厅,主要展览有关马文化方面的书籍、文物,包括1988年在镶黄旗出土的元代《莲花藤鹿纹》纯金蒙古马鞍;各个历史时期蒙古各部落曾经使用过的马具以及国内外赛马用的现代马具、蒙古马的实物标本、内蒙古地区所有不同类型的马鞍;十三世纪北京到乌兰巴托驿站路线沙盘等。墙壁四周以木雕壁画展示了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八骏图、万马奔腾、马头琴的故事四大块内容,从而使文物与壁画浑然一体,多方面、多层次展示镶黄旗马文化的悠久历史。其中芒来教授将自己收藏的《元亨疗马集》珍品、撰写的《蒙古人与马》、《马在中国》及德国赛马协会赠予的竞技马鞍等专著、个人收藏品赠予博物馆,极大丰富了展馆内容。
  蒙古族马文化博物馆的建成,对追溯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旅游经济,体现地方特色文化以及对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大区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蒙古族马文化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以来,每天都有不少观众前来参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万余人(次),不但激发了人们对马文化的兴趣、爱好,提升了马文化认知度,而且开辟了一条发展马文化与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新思路,为发展旅游产业增加了一个新渠道。现在,镶黄旗蒙古族马文化博物馆已被评为国家2A级旅游景点。
  打造马奶富民产业基地
  2010年,芒来教授的出生地呼日东高勒嘎查16户牧民组建了马业合作社,因为传统办法发酵生产酸马奶,发酵时间长、成品量少、储存时间短,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正当他们为打不开市场发愁时,芒来教授得知此情况后,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为他们设计出了一套马奶发酵生产装置(专利号:201020286777.6)。这套实用新型的酸马奶发酵生产装置,是对传统酸马奶发酵生产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和提升,使用全不锈钢(型号:304)生产,使其更加科学化。装置由收奶槽、配料罐、化料罐和贮奶罐四部分构成;收奶槽对马奶进行初次过滤,经卫生泵送入配料罐;在配料罐按比例添加配料再经卫生泵送入化料罐;化料罐顶端安装电动搅拌装置,对马奶进行搅拌,马奶发酵后再经卫生泵送入贮奶罐;贮奶罐为三层不锈钢罐,含有温度控制的制冷系统,保证马奶产品处在2~4℃之间恒温保存。此装置除入口与出口外,生产过程全部处于全封闭、全自动状态。
  芒来教授把这套价值12万多元的马奶发酵生产设备无偿捐赠给了呼日东高勒嘎查马业协会,用于生产酸马奶。有了这套设备后,酸马奶产量大幅提高,基本满足了当地市场需求,今年已生产销售4000余斤,为草原增添了绿色环保的保健饮品、并使这一民族传统特色产业发扬光大。纯收入达4万余元,提高了牧民非牧收入。
  呼日东高勒嘎查马业协会利用马奶发酵生产设备生产出优质酸马奶,为马奶产业化提供了有效的原始数据和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芒来教授多方筹措,于2010年7月份由内蒙古科技厅主办、镶黄旗人民政府协办在镶黄旗召开了中国内蒙古和蒙古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项目——马奶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考察与研讨会议。中蒙两国30余名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云集镶黄旗就酸马奶中分离乳酸菌、制作酸马奶的传统方法及相关规范、蒙古马的保种与利用、马产品开发与生产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同时,芒来教授从区外引进1匹纯种纯血公马和6匹汗血宝马与本地蒙古良种母马进行配种,蒙古良种母马已经受胎成功。这对于家乡马业改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科普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
  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家乡广大牧民文化素养,尤其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芒来教授投资65万元在家乡建起了《铁河》(野马)青少年科普素质教育基地,于2010年9月30日竣工剪彩,基地为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的二层楼房。用陈列柜、展板详细展示了芒来教授从小学到博士后29年求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以及工作业绩、研究成果、各种奖项;展示本地曾经使用过或正在使用的马具、养马书籍与养马必需品等,陈列全部都是实物,很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使参观基地的青少年从中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对建设素质教育基地,芒来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如今的孩子从小就到城镇去上学生活,正在一步步脱离传统生活、传统文化,这是很不幸的事情。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民族习俗、民族文化教育是提高他们爱国爱民族觉悟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激活家乡少年儿童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远大人生理想,使他们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就是我的目的”。
  寸心映大爱
  去冬今春白雪皑皑,几十年罕见的白灾给草原带来巨大灾难,旗委政府沉着应对,全旗上下众志成诚打了一场漂亮的抗灾保家园战役。大雪无痕,但家乡的灾情牵动着芒来教授的心,由芒来、博格日勒图教授发起镶黄旗在呼人士为家乡捐款的倡议,1000元、2000元大家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一颗颗沉甸甸的心寄托着对家乡关爱,短短几天数万元捐赠物资送到了受灾群众手中,滚滚暖流涌向灾区。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旗蒙古小学四年级学生其木格背着芒来教授赠送的新书包上课,别提心里有多高兴、多自豪了。多年来,芒来教授先后捐款捐物近8万元救助贫困家庭看病、子女上学,家乡的父老乡亲历历在目,铭记在心。同时,凡是家乡来呼市办事的不管是干部还是牧民他都一视同仁,尽其所能予以帮助。
  

来源:镶黄旗门户网 作者:王海金 发布时间:2010-11-26 09: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