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潘江:二十六载翰墨飘香写乡情
潘江是镶黄旗巴音塔拉镇察布嘎查牧民,没上过大学,也没接受过专业培训。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新闻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开始了新闻写作生涯,一发而不可收拾,二十六年来,他躬耕沃土写乡情,翰墨飘香溢草原,至今仍然勤辍不耕,熟悉他的人常这样评价,他常在新闻写作的路上。
提起潘江这个名字,广大读者无人不晓,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凭着一股孜孜不倦的精神,硬是从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提炼,把自己由一名“门外汉”培养成新闻写作的“能人”。每当捧起《内蒙古日报》、《锡林郭勒日报》等报刊杂志,他总是爱不释手,废寝忘食。他不知不觉,已在稿纸的方格里“爬”了二十六风雨春秋,付出的汗水和心血让他从中品味到了新闻写作乐趣,渐渐地成为指引生活的良师益友。多年来,他撰写的稿件语言朴实无华,内容源于基层,反映牧区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经报纸等媒体刊播后,在广大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受到了读者的认同和赞赏,屡次被《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台,《锡林郭勒日报》、锡盟电台等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
潘江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他经常看报,持之以恒地学习,从中领悟取经。牧区通信条件差,订报难,看报更难,闲暇时总是喜欢看书读报26年来从没间断过。自写稿以来,他一直坚持自费订阅《内蒙古日报》、《锡林郭勒日报》、《内蒙古畜牧业》等报刊、杂志,妻子不但不反对,而且还支持他订报。苏木没有投递员,只好自己走几十里路去取。为了学好写稿,他还养成了经常收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的习惯。
由于城乡差别所致,牧区信息闭塞,这给新闻写作带来难度,因此,为了找寻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他经常跨出家门深入生产一线,深入群众中间去采访。前些年,他敏锐地发现广大牧区出现了不少牧民经纪人,而且还因此发了一点小财,这条线索触动了他的“神经”,经过几天的走访,撰写的《草原架桥人》很快在《锡林郭勒日报》刊出,此稿当年被评为锡盟好新闻一等奖。他采访一般不用作笔记,只用心记,他说:这样会自然些,而且能悟出好新闻来。有时,为了提炼一个好标题,熬尽脑汁……。为了多出稿,出好稿,他广交朋友,善交朋友,交好朋友,成了他的“千里眼”,“顺风耳”。
潘江写稿“与众不同”。动笔前先要考虑所写的内容价值性、真实性和时效性强不强,他说:“写新闻而不新,谈何价值;弄虚作假写稿子,又何成新闻”,这句话使广大通讯员深受启迪。为了第一时间发稿,一些通讯员往往来不及“深耕细作”,“精雕细刻”,潦草成篇匆匆发往报社,这样发出去的稿件采用率自然也低。潘江却不是这样,他把听到或看到的事冷静地思考一番,如有采用价值,及时抓紧时间写成短新闻,如价值不大,也要记录下来,以随时备用。
斗转星移,转眼二十六年过去了,潘江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写稿习惯,每当放牧时,他总要带上纸和笔,坐在高高的山岗上,一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边以石当桌,即兴挥毫,泼墨成篇,一篇篇感人肺腑的好新闻正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向读者心间。